音乐学系举办行走的博爱课”课程思政视域下博爱元素的内涵及融入专业课的路径的沙龙研讨活动

发布者:蒋科星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11

423日,一场聚焦“行走的博爱课”课程思政视域下博爱元素的内涵及融入专业课的路径的沙龙研讨活动在音乐系教师群体中热烈展开。此次活动旨在探讨博爱元素融入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路径的应用实践,以及教师们在融合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困惑与挑战。

系主任刘世音说到: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切实达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博爱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理念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还能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培育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新时代音乐人才。因此,深入探究课程思政视域下博爱元素的内涵以及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的具体路径,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曹宗敏老师指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是新时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通过音乐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音乐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音乐艺术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紧密结合,通过作品选择、教学模式创新、教师示范及多元评价,实现“技”“艺”“德”的协同发展。从博爱角度,需将“博爱”所蕴含的包容、奉献、责任等核心价值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通过音乐语言传递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

孙莹老师为全体老师做报告,介绍她任教的《自弹自唱》这门课进行思政教学改革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在教学中,她通过引入音乐作品背后的人文故事,如音乐家为弱势群体创作作品、用音乐传递爱心等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博爱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解读,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博爱精神,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和江苏大剧院合作,把课堂延深到舞台上,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将博爱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意识与能力。他们往往认为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博爱元素在专业课教学中难以得到有效融入。其次,缺乏系统的博爱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目前,关于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的教学案例、教材等资源相对匮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资料,难以设计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对博爱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博爱精神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

针对这些困惑,教师们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学校这次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来到院系指导工作的举措就十分及有益。给老师们提出了开展思政教学的方向和建设性的意见。同时,教师需要具备挖掘音乐学专业课程中博爱元素的能力,以及将博爱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指导,分享成功的教学案例与经验。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 。


  

本次沙龙研讨不仅加深了教师们在专业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教学的认识,也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思路。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博爱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路径,可以有效实现博爱

  元素与音乐学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持续探索和完善博爱元素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的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博爱精神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功能,培育出更多具有博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音乐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图文/刘世音 编辑/吴林烜 审核/张强 蒋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