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赛道 实践篇 I 品味白局韵,发现非遗美——音乐与舞蹈学院“巡音”白局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行动

发布者:黄珏发布时间:2022-08-09浏览次数:384

2022730日上午十点,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巡音”白局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秦淮非遗体验馆开展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

上午十时整,团队成员准时抵达了秦淮非遗体验馆。秦淮非遗馆是南京文化的新地标,馆内有众多南京曲艺“非遗”项目,团队深入了解并着重探究南京城的方言文化。

音乐与舞蹈学院白局专项实践团队采访了馆内的白局传承人,师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春华的黄小薇老师。

据小薇老师所说,南京白局,这门方言说唱艺术,承袭了老南京话的精髓,对保存和研究南京方言的发音具有极大的价值,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的产生和南京云锦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织锦工人们在枯燥而机械的劳作之中,用哼唱民间小曲的形式来驱赶织造劳动的繁重与单调,两个人一唱一和,倾吐心中的郁闷,抒发情感。久而久之,织锦工人们觉得在机房里面唱不是太过瘾,就在秦淮河畔摆桌,摆上十桌八桌,甚至于上百桌,摆一局不收费,叫白唱一局,故而白局两个字就此由来。

织锦工人这种每唱一次称作“摆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儿足,很快赢得了广大市民的青睐,白局走出了织锦房,在民间流传开来。

随着清朝的覆灭,南京的织锦业在一片战乱中迅速衰落,织锦工人纷纷失业,盛极一时的白局也随之式微。这门口口相传的艺术形式几乎灭绝。

新中国建立后,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的繁荣有了良好的氛围。1958年,在时任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的呼吁下,南京白局出现了新的生机。

当时,南京市总工会召集到会唱白局的老艺人,请来了戏剧学院的老师,1960年,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正式成立。


1963年底,南京白局恢复了老一辈原汁原味的演唱方式,采用坐唱的形式。此后白局有了固定的演唱程式,表演一般一至两人,多至三五人,说的是最正宗的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道的是金陵美景、秦淮美食,话的是街头巷尾、古今轶事,都是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世纪70年代初,白局剧团被迫解散,百花凋零,白局演员苦于生计纷纷转业。

转眼到了1984年,白局处于灭绝的边缘,几乎被人遗忘。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为了抢救白局这门曲种,将徐春华和黄玲玲、高晓玲、周慧琴、马敬华等一批当年的白局演员聚在一起,决定重振南京白局。

2008年,南京白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重又回到大众的视野。

黄小薇老师又向音乐与舞蹈学院白局专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分别展示了旧白局和新白局的说唱影像,并解释了因为普通话的广泛传播,南京话与普通话相互融合,旧白局也就是使用从前最正宗老南京话版本的白局,由于太多字音的变化,已经没法让现今大部分的南京人听懂了。为了与时俱进,白局传承人们根据现今流传的南京话形成了新白局。

依靠着南京方言而生的白局,让音乐与舞蹈学院白局专项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倍感兴趣,黄小薇老师也举了例子让我们知晓了一些南京话的由来:当年多个朝代于南京建都,免不了有许多外国人来往南京做贸易,于是南京话里充斥着由外文演变而来的词语,比如“来斯”是由“nice”一词演变而来的,“活闹鬼”是由“hooligan”一词转化而来的,再老一辈的南京入可能还会直接用某某sir来称呼某某先生……

一直丢不掉的,是执念也是初心。白局艺人们对艺术用情的坚守,使得白局暂时摆脱了知音难觅的窘境。黄小薇老师坦言自己也仅仅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六年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加入了徐春华老师的白局传承社进行学习,而每年能够留下来的学员基本上寥寥无几。如今白局的生存现况随相较于多年前一度面临灭绝的窘境略微好些,但仍然不容乐观。现今从事白局宣传工作的老师全部都是来自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并不似京剧昆曲那般有着属于自己的剧团,他们若全身心投入宣传工作那么生计就很难保障,这也是近些年经宣传后白局规模仍无法进一步扩大的部分原因。黄小薇老师如今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辞去了先前的工作,奔走在各高校与博物馆的演出中,专心致力于白局文化的宣传,她也期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行列。(图/孙瑞祺、范相晶 文/丁铭玥、徐紫妍 编辑/吴林烜 审核/黄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