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学院首届“爱国杯”手语舞蹈比赛圆满完成

发布者:黄珏发布时间:2019-11-15浏览次数:1964


20191113日下午,音乐与舞蹈学院首届“爱国杯”手语舞蹈比赛在舞蹈学系策划、导演杨佳蕾的精心制作下于大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南京特殊师范学院校长凌迎兵、副校长陈克军、教务处副处长范莉莉、团委书记薛皓洁、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杨荔、副院长张强、副书记黄珏、舞蹈系主任庞佳等领导,与广大师生一起观看了比赛。专家评委团由庞佳、黄珏、范莉莉、叶涛、杨佳蕾、杨贺超组成,评审出获奖作品11项:

特等奖:《梦中的额吉》    余诗怡    金  梦

《青藏高原》      杨芯童    石  露

一等奖:《遥远的妈妈》    赵倩雯

《月亮》          蒋小莹   曹茂铃

《寂静的天空》    邓雅洁    陈  艺

二等奖:《天堂》          汪钊颖    杨朝俊    涂栖国

《阿姐鼓》        唐麟玲   靳曌雨

《邵多丽》        尹雨晴   柯宜欣   肖思源 

《狼的故乡》      郝凤仪    杨治莹

《浪拉山情》      雷建洁

《遇见飞天》      柯宜欣

舞蹈文化有自己的文脉和道统,它以“兼容创新”的胸怀吸收各种文化,进一步拓宽了中华民族创新文化的研究领域。在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相容相安,对于中华56个民族,并不在意肤色和种族的差别,只注重礼仪的教化和认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表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精神是举世无匹的。这种兼容并蓄不只是简单的同化,它往往是经过转化、创新,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理论是推进手语舞蹈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它为“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建立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呼声。这种呼声为文明之间的和平及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人道主义实践平台,促进了人类创新文化的共同发展。因此,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理论置于上述背景中来考察手语舞蹈文化的创新演变过程,无疑具有实践探索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校长凌迎兵为优秀指导教师颁奖

副校长陈克军为获奖学生颁奖

其间新入职教师杨剑、赵杨、樊钰蕾、吴倩分别倾情演绎了舞蹈作品《影》《浮生》《云想霓裳》《且看行云》,展示了专业综合素养和能力。



中国古典舞《云想霓裳》   新入职教师:樊钰蕾

当代舞《影》   新入职教师:杨剑

 “和谐创新”是手语舞蹈艺术文化研究的主旋律。《易传》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此等等,都莫不是创新的明证。在这里,“盛德”和“载物”意味着“创新”,把道德创新化,把创新道德化,是对道德和谐之法最深的体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把手语舞蹈艺术文化作为不易之论成为中国特殊文化的“和谐之声”。

手语舞蹈艺术文化既是一种和谐创新文化,又不失为一种“融合创新”文化。这里的“融合创新”就宏观层面而言,是指通过将手语文化的元素、内容、形式和服务,与舞蹈文化的原理、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品德的教化理论,形成一种在人体动作姿态的“象”中表达其的“意”的手语舞蹈文化,更好的满足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手语文化和舞蹈文化的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而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讲,实现手语文化与舞蹈文化的融合创新,应根据它们不同应用领域如“聋人文化”“主流文化”的需求和特点,遵循它们融合创新的一般规律,通过不同种类的手语舞蹈文化产品开发等基于应用目标的创新活动模式,才能有效地实现手语文化与舞蹈文化融合创新要素的集成,促进手语舞蹈文化形成及相关基础性问题的发现和研究。

手语舞蹈文化有自己的文脉和道统,它以“兼容创新”的胸怀吸收各种文化,进一步拓宽了中华民族创新文化的研究领域。在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相容相安,对于中华56个民族,并不在意肤色和种族的差别,只注重礼仪的教化和认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表明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的精神是举世无匹的。这种兼容并蓄不只是简单的同化,它往往是经过转化、创新,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所以说,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理论是推进手语舞蹈文化创新的重要保证,它为“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建立了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呼声。这种呼声为文明之间的和平及平等对话提供了一个人道主义实践平台,促进了人类创新文化的共同发展。因此,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理论置于上述背景中来考察手语舞蹈文化的创新演变过程,无疑具有实践探索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赛在手语舞《我和我的祖国》中圆满落幕。(庞佳、杨佳蕾)


手语舞《我和我的祖国》

校领导与师生合影留念